图片来源于网络
1990年初,我怀揣着考军校、实现梦想的热忱,从苏北地区应征入伍,踏上了前往大上海的征程。
虽然这个理想带着些许个人私心,但确实真实反映了我当时的内心渴望。
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异常艰苦,但我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,以全优的成绩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。
那时,我满怀期待,希望分配时能够进入一个有助于实现军校梦想的单位。
我憧憬着,未来能在军营中大展拳脚,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!
然而,现实给了我沉重一击——不仅梦想破灭,一纸命令让我被分配到了干休所。
在野战部队服役的战友们鲜少了解,部队里竟然还有干休所这一特殊单位。这里主要安置的是离休或退休的师团职以上干部,而干休所里同样需要一定数量的战士来服务。
干休所在部队中,属于给老干部休养和照顾的地方。
我们这些新兵被派进来后,主要负责照顾老同志的生活起居,包括吃饭、洗漱,乃至茶余饭后的思想文化娱乐活动。
展开剩余86%难怪有些同志戏称干休所的工作就是“大保姆”式的服务。
在这里服役,最多能转个士官、学会开车,所谓的“前途”几乎无从谈起,考学和提干这些事几乎与我们无缘。
报到当天,和我同住的一个老兵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:“新同志,干休所就是个伺候人的地方,往往费力不讨好。来了这里,就别指望有什么前途了。”
听了这话,我的心彻底凉了半截。
我立刻给家里写信,告诉他们自己被分配到干休所的情况。没过几天,家人回信劝我,干休所既非机关单位,也非正规部队,在这里混不上什么大出息。
家里特别提醒我,务必留意机会,想办法换个单位。
家人的来信,触动了我内心最深处的失落,我渐渐认识到,整天围着一帮老人转,确实乏味无趣。
当时,我的情绪跌到了谷底。
但这仅是故事的开端,后来的一切变化,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。
“环境能改变人”,不到半年时间,我不仅适应了这里的生活,还渐渐喜欢上了这份工作。
事实上,在干休所工作其实极具价值。
有一次深夜,一位老干部突发重病,身边只有年迈的老伴慌了神。所长和政委刚入睡,接到紧急电话后,立即带着医生赶往老干部家中。
这两位主官均已过半百,却像对待自家父亲一样细心照顾那位病重老干部。
我陪同在旁,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,内心深受感动。
所长原本是军校中的中层干部,前途一片光明;政委则是部队内的优秀政工干部。
两人当时正值事业上升期,却因一纸调令被无条件调至干休所,担任这份“主官”工作。
我能想象,他们刚到这里时的心情一定和我当初一样失落,可如今却干得如此卖力。
岁月匆匆,那些当年怀揣大好前程的领导干部,如今依然坚守岗位,未曾调动。
他们那种境界与担当,令人由衷敬佩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政委与我交谈时说:“你会慢慢发现,咱们所里的这些老同志,看似普通平凡,但当你翻阅他们的从军历史,定会肃然起敬。”
我点头表示认同。
政委继续说道:“正是这些老人,无私无畏地为国家建设、军队发展付出了巨大贡献,成就了不可磨灭的功绩。”
最后,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:“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,是共和国的功臣。如今,他们多已年迈体弱,积劳成疾,且缺少亲人陪伴。正因为如此,党和部队才派我们来这里照料他们。”
这番话深深净化了我的心灵。
随后,我静下心来,专注熟悉工作和环境。
初入职时,我被分配到财务室担任助理会计,虽然从未涉猎过这项工作,但我一边向助理虚心请教,一边大胆实践。
经过两个月的磨练,我已经能够独立处理各项事务。
在一次所务会上,所长对我表示赞许,说我“思想认识到位,学习钻研劲头足”。
受到肯定后,我干劲倍增,工作更加投入。
半年后,所里派我去学开车,这出乎我的意料。
据说这是领导对我努力的嘉奖,我心怀感激,下定决心学好开车,绝不辜负所长对我的期望。
在司训队,我刻苦钻研驾驶技巧,主动学习车辆维修和保养知识,结业考试时取得了优异成绩。
学成归来后,所长安排我担任车辆调度工作。
接手前,听闻有老同志抱怨调度“脸难看、话难听、车难要”,我上任后便在调度室门口挂了块小黑板,方便老同志提前登记用车。
1995年某日,我值班时突然接到家里加急电报,母亲病重,急需我回家。
所长得知后,立刻批准我休假一周。
此时母亲正在县城医院接受内科手术,因体质虚弱,手术风险较大,幸而无大碍。
母亲转入普通病房后,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。坐在病床前,看着憔悴的母亲,内心五味杂陈。
自从参军以来,我几乎没有机会陪伴母亲,心中愧疚难当。多想多陪陪她,尽尽儿子的孝心。
然而病情稍稳,我却开始牵挂起所里的工作。
仅仅五天假期,我便向母亲表达了对岗位的思念和牵挂。
母亲理解我,虽身体虚弱,却强挤出笑容,叮嘱我安心回部队。
我28岁未婚,按理说这年纪在老家同龄人中早已成家立业,甚至孩子都上幼儿园了。
家里为我的婚事操碎了心。
说起来,想找对象的也不少,但真正理解和支持军人生活的却寥寥无几。
两年前,通过媒人介绍,我趁探亲机会,在老家见了一面心仪的姑娘。她对我在部队的表现很认可。
第二年,她专程来到部队看我。得知志愿兵一个月工资只有三四百元,结婚后不能同住,心中难免失望。
回去后几次来信,劝我尽快转业,好让她母亲帮我买辆车做运输生意。
她知道我驾驶技术不错,认为未来一定能赚大钱。
她的来信让我心绪难平,夜不能寐。思考良久,为了坚持做好这份“无前途”的工作,我只能忍痛割舍这段情感。
我写信断然回绝了她。
由于平台规则,只有当您与我多互动时,才会被认定为铁粉。如果喜欢我的文章,可以点个“关注”,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哦!
发布于:天津市正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